时间:2025-01-12 06:22:17 出处:探索阅读(143)
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孩子——因为听觉障碍,关爱始终徘徊在有声世界之外,听障但他们同样有着美丽的儿童九游梦,同样想和其他小伙伴一样快乐成长。让爱幸运的音更是通过植入人工耳蜗和佩戴助听器,让这些孩子又回到了有声世界。响亮但是关爱真正恢复语言能力,融入正常人的听障生活还需要长时间的专业培训和家庭关爱。
为了让更多的儿童人了解这个特殊群体,在今年9月第四个星期日国际聋人节到来之际,让爱记者来到社会公益性质的音更特殊教育机构——市聋儿语言康复中心,走近那些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响亮听障儿童。
语言康复中心语训老师正在对听障儿童进行听力训练
语训老师指导听障儿童绘画
孩子:渴望走进普通学校
色彩缤纷的关爱卡通图案、五颜六色的听障训练仪器、生动有趣的儿童康复游戏……市聋儿语言康复中心每一处都洋溢着童真、温馨的气息。
“婆……”“婆……”19日上午,语训班里,杨兴霞拉着琪琪(化名)的小手,一遍又一遍地教孩子发音,一遍一遍地用嘴靠近孩子的手,让她感受声音的气息,并让孩子把手放在自己的喉部感受位置和颤动。尽管琪琪只能发出简单而微弱的“婆”声,但杨兴霞已经非常欣慰,九游露出会心的笑容。她说,琪琪刚来学校的时候什么声音都没有,现在能发一点点声音都是很大进步。
在琪琪身旁,还围着一群同龄的孩子,他们或在捣鼓手中的玩具,或在翻阅绘本……
“来,小林,看谁来了?”
“这是阿姨,叫阿姨好!”
跟着老师的教导,6岁的小林很艰难地吐出“阿姨”这两个字,清澈的大眼睛望着记者,非常可爱。就这样一声再简单不过的问候,小林却使出了大力气。
这一个个洋溢着笑容的“小天使”,他们的寂静世界因植入人工耳蜗和佩戴助听器,渐渐有了燕语莺声,有了山谷的流淌声。但为了能像同龄的孩子那样流利地讲话,这里的孩子一般要花费一到两年时间康复。
“这是什么颜色?”
听到记者的问题,正在做涂色游戏的小月,几乎把彩笔中自己说得出口的颜色,统统罗列了出来。
今年6岁的小月来自农村,半岁时因为药物过敏导致听觉障碍,通过植入人工耳蜗,进入市聋儿语言康复中心进行康复训练。
“刚开始无法接受残酷的现实,后来慢慢康复看到希望,现在顺其自然吧!”小月妈妈的话道出了无数听障儿童父母的心声。哭着睡,哭着醒,是这样一个群体初罹不幸时的写照。而安装人工耳蜗需要20万元以上,后期康复又是大笔花销。
“再难也要坚持,我们就这么一个孩子,听力残疾已经让我们觉得很亏欠她了,所以给她创造最好的教育做父母的辛苦点不算什么。”小月妈妈说。
游戏最后,小月用她“最喜欢的颜色”涂出了眼里的美丽世界。研究表明,听障儿童的视觉代偿能力较强,对色彩刺激敏感,想象力丰富。正如小月妈妈所言,“上帝为她关上了一道门,一定也为她打开了一扇窗。”
11岁的男孩高永努力地听着身后老师罗茜发出摇铃的声音,时而皱皱眉头,时而舒展笑容,一番努力还是说出了“摇铃”这个词。高永是个聪明孩子,父母从未放弃他,想尽一切办法,让他走进普通学校学习。
其实,在高永的心中,和其他同龄人一样到普小读书,和大家正常交流,一直是他最大的心愿。
老师:帮助他们享受爱和阳光
面对这样一群孩子,老师的工作压力很大,支持他们坚守岗位的是无私的爱及超人的耐心。一位老师坦言:“每个孩子都是天使,我们应该尽力帮助他们享受爱和阳光。”
王小莉是康复中心语训老师,从教四年多她每年都会与几个听障儿童一起学习、生活,让他们在自己有声的世界里学习。她说,看到每一个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孩子天真浪漫的表情,自己就莫名地有种信念,“一定要让他们跟正常孩子一样学习和生活。”
“语训这项工作,不仅要教会孩子们能听会说,还要培养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,为将来进入普小,进入社会做准备。”王小莉说。
记者观看了一节语训教学过程:教室内随处可见标明拼音、汉字的图片,每教一个词,老师先以聆听为主,还要结合自然情景和游戏情景,让孩子能快乐轻松地将所学习的字词句运用到生活中去。3年前,听障儿童刘竞来到了康复中心,那时他一个字都不会说,如今经过培训,在助听器的辅助下,他已经能较为流利地说话了。
记者看到王小莉为孩子准备的语训记录上,详细地记录着每个听障儿童的每日教学计划,“每个孩子的听力不同,年龄不同,认知能力不同……所以每个刚进入学校的孩子我们都要进行各方面的评估,根据评估情况,设计教学方案,每节课上完我们老师还会把教学情况向家长反馈,并在每周二和周四要求家长来学校参与教学,和老师一起学习。一个孩子在康复机构康复,听力师、教师还有家长都是必不可少的。”王小莉说,她平时除了正常的教学任务外,还要负责帮孩子穿衣叠被,戴助听器等繁琐的工作,通常这一忙就要花大半个小时。
“习惯了这里的安静,这里干净的路面、楼道,每天能看到这些孩子稚气、纯真的笑容,能看到他们多一点点进步,多学会一点发音,多说会一个字,心里就觉得开心和满足,不管做什么都是值得的。”罗茜是该中心亲切和蔼的老师,很多孩子也在她的耐心辅导下,第一次喊出了“妈妈”,这一声,像是孩子们送给她最好的礼物。
“从未觉得他们跟正常人有什么不同,他们的不同只不过是由于早期对声音和语言感知的缺失,而导致在语言交流上更晚了一些,老师不仅要教会他们说好每一句话,更需要教会他们平等全面地参与社会,要实现这一目标,除了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听说能力,还要培养其健康的身心和全面素质、知识和技能提高。”罗茜说。
部门:学龄前是语训最佳时间
采访中,记者了解到,康复中心的小朋友有的是先天性耳聋,有的是后天性耳聋。最小的只有1岁半,最大的有十一岁。因为听不见,他们不能和健全的小朋友一样上普通的幼儿园、小学,而必须接受正规的语言训练和长时间的康复治疗。
“听障儿童康复有很大可能性,但是受过时观念影响,面对这些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孩子,一些家长却误以为听障儿童无药可救而产生了自卑感,往往不敢与其他人倾诉。”王小莉说,有的家长甚至要求孩子出门时摘掉助听器,以免被别人知道,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障碍,并对听障儿童产生一辈子的影响。此外,大部分听障儿童生活在农村,受经济条件、康复服务等因素影响,许多家庭无力承担人工耳蜗的昂贵费用,导致很多孩子终身残疾。
“费用不用担心,符合条件就可提申请。”市残联康复科相关负责人表示,根据每年指标数,市残联将免费为进行语训的轻度听力障碍孩子佩戴助听器,如果是重度听力障碍,他们将为其向国家申请实施人工耳蜗术,费用由国家承担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即使佩戴了助听器或做了人工耳蜗手术,也需要进行康复训练。语言康复训练最佳时间是学龄前,一般超过7岁,训练难度就大了。
“1至6岁是儿童听觉语言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,尽早进行听力重建等科学干预,绝大部分孩子能够回归健听儿童行列。”该负责人告诉记者,听障儿童在做学龄前康复训练后,家长要正确评估康复效果,正确评估家庭康复情况和孩子的心理情况,只有这三项都达标了,才能和正常的孩子一起上课。
据悉,从2008年至今,康复中心前后接收了近百名听障儿童进行了听力康复,其中大部分孩子都在康复后回到了幼儿园和学校就读。
在王小莉看来,听障儿童的康复需要全社会的支持,尤其是患儿家庭的积极配合。“我们在教学中不仅在训练孩子,也在训练孩子家长,引导他们积极面对现实、走出自卑阴影,让他们学会干预、参与教学,提高培训自己小孩的能力。同时,听障儿童需要全社会的包容与支持,希望大家对他们能多一份关爱,做到不歧视、不排斥,让他们与其他孩子一样,健康快乐地成长。”王小莉说。
雅安日报/北纬网记者 石雨川
上一篇: 百名市民参与行走活动
下一篇: 整体运行平稳!2024年12月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公布